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江南事(1 / 3)
&esp;&esp;当年朱元璋进占应天府的时候,询问朱升自己该以何种战略夺天下。
&esp;&esp;朱升给出的意见是‘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。’
&esp;&esp;江南这地方,用这种策略是最为合适的。
&esp;&esp;而朱元璋,也是借此成功驱逐鞑虏,夺取天下。
&esp;&esp;按说老祖宗都已经打了样了,可此时江南的这些家伙们,却是一样都没有遵守。
&esp;&esp;高筑墙就不用多说了,应天府的城墙那是全天下最为坚固的。
&esp;&esp;哪怕是后世鬼子也是用上了现代化的火炮才能轰开。
&esp;&esp;可如此坚固的城墙,他们根本就是不用,直接就是打开城门选择投降。
&esp;&esp;再坚固的城墙,也挡不住人心的崩溃,完全就成了摆设。
&esp;&esp;广积粮,在这个时代那就成了个笑话。
&esp;&esp;朱元璋时期,江南一带的确是开发成熟的鱼米之乡。
&esp;&esp;可问题在于,二百多年来受到海贸的刺激,江南这里原本的良田,已经逐渐转为去耕种棉花桑树等等经济作物。
&esp;&esp;这些经济作物可以卖出大量的钱财来,可却是没有粮食。
&esp;&esp;以往江南都是从湖广江西等地买粮食,那句俗话怎么说的来着‘湖广熟,天下足。’
&esp;&esp;之前湖广的粮食能够满足江南的需求,可现在湖广也有天灾,而且江北几乎都被张献忠给占据了。
&esp;&esp;再加上湖广之地的百姓们,在士绅的残酷剥削下也是民不聊生,粮食根本就不够用。
&esp;&esp;江南各地缺粮,百姓们蜂起揭竿。
&esp;&esp;福王为了收拢民心,之前就调派存粮去赈济灾民。
&esp;&esp;当然了,按照旧大明朝廷的习惯,这些粮食经过层层伸手之后,十石粮食之中估计只有一石能落入百姓的手中。
&esp;&esp;而且就算是这一石粮食,基本上也都是陈粮或者夹杂了各种杂质的玩意。
&esp;&esp;这样百姓们非但没能得到救济,反倒是愈发怨恨江南的这个伪朝廷。
&esp;&esp;而最后一个缓称王就更可笑了。
&esp;&esp;当地士绅们迫不及待的推福王上位,之后更是宣布崇祯是假的,所有的分田释奴取消贱籍什么的圣旨全都是假的。
&esp;&esp;不但失去了大义的名分,更是彻底站在了那些想要摆脱桎梏,期待着美好生活的百姓们的对立面。
&esp;&esp;这些百姓可不仅仅指的是耕田种地的农民。
&esp;&esp;应天府里的百工,乃至于秦淮河上的妹子,戴环保色帽子的工作人员,码头上抗包的苦力,城墙上守城的卫所兵,被强征起来的民夫等等都是属于其中。
&esp;&esp;皇帝亲征渡江的消息传来,应天府里早就乱了套。
&esp;&esp;百工们消极怠工,期盼着守军打败仗。
&esp;&esp;秦淮河上的妹子和工作人员,还在做着那些去照顾生意的中上层人士的思想工作。
&esp;&esp;码头上抗包的苦力,甚至早早的就驾船投奔王师。
&esp;&esp;卫所兵和民夫们目光诡异,不停地打量着各级军将们。
&esp;&esp;这种情况下,单单依靠大臣勋贵士绅们,怎么可能守得住。
&esp;&esp;历史上鞑虏南下的时候,他们就毫不犹豫的跪下了。
&esp;&esp;现在来的是正牌的皇帝,还不是孤身一人,是带着大军过来的皇帝。
&esp;&esp;所以最终的投降,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&esp;&esp;应天府的皇宫,原本是填湖而建。
&esp;&esp;这些年来因为没有钱养护,实际上已经是破败不堪。
&esp;&esp;福王登基之后,的确是整顿了一下,可也就是刷刷漆什么的从外面看着好看些。
&esp;&esp;当王霄背着手走进这座皇宫的时候,心中也是感慨不已“当年这里新建的时候,是多么富丽堂皇,威武霸气。真是可惜了。”
&esp;&esp;跟着一旁的崇祯,却没太多的心思放在皇宫之中。
&esp;&esp;他小声的询问“祖爷爷,伪帝该如何处置?”
&esp;&esp;福王是被拥立的皇帝,实际上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势。
&e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