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005章 尝麦(2 / 3)

加入书签

堂,自己和九卿大夫们每天馒头就小米粥,心里胃里愁苦,脸上却得表现得欣喜万分,赞不绝口。

&esp;&esp;结果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太医令夏无且,却极力劝阻这点,还告诉黑夫:

&esp;&esp;“此剧毒也,摄政以身试毒,是欲弃天下于不顾么!?”

&esp;&esp;黑夫:???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被如此告诫,黑夫当时是黑人问号脸的。

&esp;&esp;夏无且却振振有词:“宿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自然兼有寒温,粒热麸冷宜其然也。故宿麦汤用,不许皮坼,云坼则温,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之,更有丹石之毒也!”

&esp;&esp;意思是,要用完整的小麦用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也即粒食,不能加工成面粉。否则就会中毒“病狂”,乃至死亡!

&esp;&esp;这说法明显可笑,黑夫后世没听说过吃馒头和面包,会毒死人的。

&esp;&esp;也不是老夏愚蠢,哪怕再过几百年,到了唐朝,长安人天天嗑胡饼的年代,药王孙思邈竟还觉得麦子有毒,吓得好多人弃面食粟。

&esp;&esp;黑夫不得不搞一场学术运动,让陈无咎以学生反老师,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文章驳辩辟谣。

&esp;&esp;因为愚夫对“麦子有毒”的认识根深蒂固,他甚至不得以谣传谣:“食面食再喝面汤,可解微毒。”

&esp;&esp;于是就有了“原汤化原食”的风俗……

&esp;&esp;一边与积重难返的风俗做斗争,黑夫还向没有麦种的贫民免费发放种子,令农家大力钻研增加麦子亩产的技艺。

&esp;&esp;农家人种地还是厉害的,他们想到,在播前用酢浆和蚕矢浸种,可以使麦种在播种前就预先吸收到相当水分,蚕矢也吸足水分,趁露水最多的时候一同下到地里,麦种就能得到发芽所需的水分了。

&esp;&esp;“至春冻解,复锄之,到榆荚时,注雨止,候土白背复锄,如此则收必倍。”

&esp;&esp;在精进耕作之术后,到五六月麦熟时节,郑国渠边的公家麦田多得丰收,产量高于上等田中粟的产量,是中等田粟产量的两倍,下等田粟产量的近四倍,更远远高于豆。

&esp;&esp;靠着治粟内史执行的,强行收购余粮的政策,原本已经见底的咸阳仓禀,再度装得满满当当。

&esp;&esp;叫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出现了,关中农夫在卖粟时不情不愿,眼下卖麦子给官府,却个个争先恐后。

&esp;&esp;好家伙,他们还是宁食粟而不食面,黑夫以身作则坚持了大半年的面食,算是白吃了……

&esp;&esp;嘴和胃,果然是人身上最保守的器官,再加上思想僵化,寥寥数年,压根没法改变。

&esp;&esp;“刁民,都是刁民!”南方人黑夫得知此事,只好一边偷偷吃着白米饭一边痛骂。

&esp;&esp;但眼下也没其他办法了,麦子或磨面,或碾碎,陆续装船东运,一如许多年前的“泛舟之役”一般,被络绎不绝的粮船运至陕县茅津,再上岸用洛阳师史家的上千乘车装载,运往嗷嗷待哺的东方。

&esp;&esp;但此番麦子东运,幺蛾子一样不小。

&esp;&esp;那名为“黄石”的新谋士便以一事劝诫黑夫:

&esp;&esp;“昔日魏楚交战,魏军乏,魏惠王使人以麦为饭,充当军粮,结果兵士皆困,士气低落,而楚国吴起急调一批南方稻米、粟米入营,以荷叶包饭供应士兵,结果楚军士气大振,攻之,魏军大溃,一路败退。”

&esp;&esp;吃小麦与吃大米、小米,居然会导致军队士气衰落和士气大振的地步,这确实很奇幻,即便黑夫明面上带头吃,也难以扭转。

&esp;&esp;为了不让军队“士气大减”,只好让军队继续吃粟,而麦子优先供应灾民。

&esp;&esp;于是,十多年前,山东迁虏“秦人要用麦毒死吾等”,一边咬着馒头麦饼一边流泪与亲人诀别的那一幕又t出现了。

&esp;&esp;最终战胜习俗和谣言的,是名为“饥饿”的魔鬼。

&esp;&esp;尤其是颍川、砀郡地区,正如张良所说的,秦楚在此交战,民失作业,而大饥馑,一些地方,凡米石五千,人相食,死者近半。

&esp;&esp;许多地方都到吃观音土、树皮的程度了,哪还管麦有毒无毒?只要是吃的,都欢天喜地往嘴里塞,然后安慰自己:

&esp;&esp;“宁为饱死鬼。”

&esp;&esp;而且黑夫相信,他们在含着眼泪吃下麦饼后,最终的结果肯定会是:“真香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