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当然,朱常洵是贪财的,这位福王爷的确对金钱有着极度的渴望。 &esp;&esp;或许,这是继承的他爹血脉。 &esp;&esp;可惜,当爹的贪财,不惜“与民争利”是为国事,要不然国家那么大一个摊子,没钱周转怎么行。 &esp;&esp;做儿子的贪财却是为自个了。 &esp;&esp;这也难怪,毕竟国本没争着,朱常洵没法当家作主,不知油盐柴">
阅读历史 |

第三百六十章 母舅提过你(1 / 2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当然,朱常洵是贪财的,这位福王爷的确对金钱有着极度的渴望。

&esp;&esp;或许,这是继承的他爹血脉。

&esp;&esp;可惜,当爹的贪财,不惜“与民争利”是为国事,要不然国家那么大一个摊子,没钱周转怎么行。

&esp;&esp;做儿子的贪财却是为自个了。

&esp;&esp;这也难怪,毕竟国本没争着,朱常洵没法当家作主,不知油盐柴米贵,只能窝在洛阳享他的亲藩福,顺便跟历代藩王一样,继续替洪武爷广散子孙了。

&esp;&esp;出于对儿子的愧疚之情,万历和郑贵妃也是舍命的把好东西往洛阳运,这种情况下,朱常洵还能养成个贤王来,也他娘的见鬼了。

&esp;&esp;不过话说回来,朱常洵要不这么干,他这藩王怕也坐不安稳。

&esp;&esp;国本争了几十年,朱常洛吃了那么多苦,就算这做哥哥的不找弟弟麻烦,做侄儿的就肯罢休了?

&esp;&esp;血仇,有的!

&esp;&esp;人两皇帝的亲奶奶可是叫活活困死在冷宫的。

&esp;&esp;天启还好,这侄儿忠厚,崇祯那侄儿,可就难说了。

&esp;&esp;朱常洵要不把自己变成猪,唐王朱聿键的下场摆在那呢,要不是崇祯完蛋,这位隆武帝不是被活活饿死,就是被活活憋死了。那样一来,世上就要少一个叫“成功”的国姓爷了。

&esp;&esp;说起来,朱常洵也算是良臣进京的主因。

&esp;&esp;当日,县里到梨树村给是给他福王爷征地做的。

&esp;&esp;要不是这茬,再受了张家老幺衣锦还乡的剌激,老爹能把二叔也做老公的事情说出来么。

&esp;&esp;老爹要不说,良臣即便后来也能知道,但总归信息落后了。

&esp;&esp;指不定那时他是不是已经去找才几岁的李自成或者张献忠,要不给人家当干爹,要不给人家当大哥,忙着投机倒把,传授《三国演义》,以便这哥俩将来能够和同样师承的满八旗们战一场。

&esp;&esp;再打不过,算球,自个抹脖子去。

&esp;&esp;今老实亦死,铤而走险亦死,不如弄票大的乎!

&esp;&esp;善也!

&esp;&esp;对朱常洵,良臣不以后世目光看他,当下是当下,还没发生的事情,他不会主观代入。

&esp;&esp;这位福王殿下大智若愚也好,本性如此也好,享了一辈子福,最后还算对得起他老朱家,可不是如鞑子污蔑那般,死到临头还抱着钱不放。

&esp;&esp;大兵都压境了,起码的危机感,朱常洵还是有的。

&esp;&esp;城破了,他这福王会有好下场么。

&esp;&esp;只可惜,临死前雄了一把,死后,却被形容为一头连猪都不如的猪。

&esp;&esp;满大爷们也真是能摸着良心说话,朱家的子孙落在他们手中,没一个能活命的,管你是被俘的还是阵杀的。倒是落在李自成、张献忠他们手里的,除了亲藩外,大多能活,且几乎都参与了南明十七年风云抗争。

&esp;&esp;等到了天下一统,还不放心,可劲的下榜宣告全国,要朱家子孙主动到官府报备,“大清”一律优待。然后,等人上钩了,要么就地阵法,要么解到北京再剐。上到七八十岁老朽,下到一两岁婴童,反正只要你是朱明后人,那就不得好死。

&esp;&esp;这他娘的才叫斩草除根。

&esp;&esp;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的道理,觉罗家比谁都明白。

&esp;&esp;得亏人类进步了,两百多年后,大总统没有让觉罗家的人也报备一下。

&esp;&esp;每每想到此处,良臣真是痛心疾首。

&esp;&esp;生平最恨之事不是满鞑子在明末及至此后对汉人造下的罪孽,而是武昌城头那一声枪响后,袁大头竟然给觉罗家来了个退位善待。

&esp;&esp;中国人讲困果循环,善恶有报。

&esp;&esp;袁大头,非窃国大盗,实乃国之大贼,民族之罪人!

&esp;&esp;不过,天道昭昭,跳梁小丑,犹不自觉,总有霹雳,施展菩萨心肠。

&esp;&esp;“殿下!”

&esp;&esp;良臣深深的给朱常洵鞠了一躬,行了顿首礼。

&esp;&esp;这是大明官场下级见上级的礼仪,动不动就下跪的,大明朝没这规矩。只有见皇帝才五拜三叩首,但必须是正式场合,如官员三年一次的入就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