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八十三章 恭请皇爷校阅大明海军疏(2 / 3)
魏公公心里真能做到君子坦荡荡。
&esp;&esp;肯定不行!
&esp;&esp;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魏公公有点逼数。
&esp;&esp;两世为人,也不是白活的。
&esp;&esp;手段无非两个,一是政工和军事并立,二就是明升实降,大高帽子戴着,好话说着,银钱拿着,但就是个参事不管事。
&esp;&esp;解决了这个最致命的问题,才能既确保子弟们对他魏公公无限忠诚,又能杜绝将来尾大不掉的麻烦。
&esp;&esp;具体采用哪个,魏公公倒没正式决定,也不急着把整编方案弄出来。
&esp;&esp;他在等军装。
&esp;&esp;佛要金装,人要衣装。
&esp;&esp;军队首先要有个样,别看现在穿的五花八门,像个群众集会似的,真要是把军装往身上一套,立时就有严肃和庄重感。
&esp;&esp;军装就是制度,古来今往,制服这东西是最容易出集体感,也是最容易出权威的。
&esp;&esp;要说在军装这块,魏公公是用了心的。虽是让郑铎去和京城大小制衣坊接触,但从军服的设计到布料选用,配饰上,都是他老人家亲自拍板的。
&esp;&esp;军装定制的是两式,分冬装和夏装。
&esp;&esp;这冬装其实也不叫冬装,具体说其实是春秋装。
&esp;&esp;为何不直接定制棉衣,是因为魏公公考虑到在未来年内,他和部下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南方。
&esp;&esp;虽说现在大明受小冰河天气影响,气温相对较低,但在南方大体还是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。
&esp;&esp;因此,不能纯以棉衣为主制冬装,要不然,很可能会热死。
&esp;&esp;军装的颜色以红为主,红也是明军服制的主要基色。
&esp;&esp;大明是火德,以红为主是开国时就定下的基色。
&esp;&esp;有可能这红色也是红巾军传承下来的。
&esp;&esp;毕竟,太祖皇帝是传承自“手持钢刀九十九,杀尽胡儿方罢手”的红巾军。
&esp;&esp;式样上,魏公公没有自作聪明的采纳前世军队服饰,而是老实的引用了当今明军的服装的主要特点,除了衣领和袖子做了些许改动,于衣饰上增加了铜扣等配件,以使军装看着更气派,其余方面基本没有变动。
&esp;&esp;鞋子这块,以布鞋为主,军官那官倒是定的靴子。
&esp;&esp;布鞋和靴子是否适合海战,适合南方炎热天气,还要视具体情况调整。
&esp;&esp;帽子也是明军传统的毡帽,上面安个尖顶,系上一些红樱。
&esp;&esp;从兵仗局那里买回来不少绵甲,等到战事发生时,这些绵甲肯定要外罩的。
&esp;&esp;这样一来,可能会让军装的好看度打折扣,但是,却能保命。
&esp;&esp;一支优秀的军队,除了武器装备、人员训练、军服被褥外,后勤、运输、参谋、外联这几大块,都是要重视的地方。
&esp;&esp;可以说,缺一不可。
&esp;&esp;只目前为止,这些要么没有,要么就是一切从简。
&esp;&esp;郑铎现在可是忙的不可开交,对外联络采购是他,对内分配粮食,保管物资也是他。要说这个原马匪头目现在成了魏公公的大总管,那是一点也不假。
&esp;&esp;而其手下能够派上用场的不过十来个人,其余的人都受限于不识字这一门槛。
&esp;&esp;而不识字又是魏公公招兵再三强调的。
&esp;&esp;然一支文盲军队又怎么能够成为强军。
&esp;&esp;团结是力量,知识更是力量。
&esp;&esp;魏公公之所以没有将从南镇弄回来的火器配发给家乡子弟们,就是因为这些子弟兵不识字,对于如何使用火器及保养、维修方面一窍不通。
&esp;&esp;不得已,只好借重于降倭,打造魏家军的第一支铁炮队。
&esp;&esp;故而,加强军队的文化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。
&esp;&esp;说一千道一万,魏公公要招不识字的兵,是出于忠诚性考虑,而不是真让他们永远都不识字。
&esp;&esp;知识这个东西,掌握在别人手里,那是屁股决定脑袋。
&esp;&esp;屁股歪了,知识越多越反动。
&esp;&esp;掌握在自己手里,由自己灌输下去,才能确保魏家军真正能够成为一支听公公指挥,能
↑返回顶部↑